@KTzone » 消閒 - 電影討論 » 《被奪走的12年》 (12 Years a Slave) 劣幣驅逐良幣的人類歷史


2014-3-5 17:18 sinta
《被奪走的12年》 (12 Years a Slave) 劣幣驅逐良幣的人類歷史

這幾天自然有很多朋友爭論《被奪走的12年》是否實至名歸?奧斯卡的最佳電影從來不是真的是該年度最佳電影,而是由各種當下的諸多因素結合形成。這部精美的教科書電影,以官能刺激的手法去告訴世人,我們的下一代,黑人問題是如何的嚴重,是人類過去無數臭史最常被提出來檢討的,這部電影不單檢討了這個老掉大牙的題材,主角楚伊特艾治奧福(Chiwetel Ejiofor)本來是個小提琴演奏家,換上現代我們還要拿非常貴的票價去看他的演奏,卻被奸人所害綁架到南方當十二年的悲慘的奴隸生活。在黑人問題之外,又加上了人生的問題,當我們在像我這種年紀時回頭看看,我們到底有多少年是被自己或者別人奪去的?只不過我們出賣的不是主體和性命,而是尊嚴。

這份隱藏的雙層悲哀,才是《被奪走的12年》令人跟別的黑奴電影不同之處,而且那份中產階級的得着和失落感,也貫穿了整部電影。
別忘記在上個世紀五、六十年代,美國南部還有很多地方是實行種族隔離的,像楚伊特艾治奧福這樣的打扮和生活方式,在上上個世紀中簡直是不可思議,換言之這部電影除了種族問題外,還有強烈的階級主義。也許這樣更引起一般其他種族的觀眾的共鳴。
《被奪走的12年》是看順時敍事方式將悲劇展示出來。導演史提夫麥昆(Steve McQueen)用的是無可議的手法:清楚的故事交代:美麗得有點過份的攝影:男主角一夜之間失去所有東西的悲哀、黑人奴隸過着被虐待隨時死亡的生活,男主角以為自己很慘,還早呢,當他看到其他的黑奴,尤其是女奴的生活,才知道甚麼叫做悲慘。歷史告訴我們現代的所謂文明人,必定發覺野蠻才是統治的真義。就像南京大屠殺和歐洲種種滅族的行為,我無法了解一個人怎麼可以對別的平民下手並以虐待之為樂?米高法斯賓達,這個財主對着奴隸大喊:你們是我買回來的,便是我的東西,這便是資本主義的根本哲學。
我覺得《被奪走的12年》這部電影拍得非常紮實,卻沒有甚麼神采。

[img]http://static.apple.nextmedia.com/images/apple-photos/apple/20140305/large/05ee1p1.jpg[/img]


來源:蘋果日報網站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