@KTzone » 消閒 - 電影討論 » 《偷書賊》(The Book Thief) 糟糕!我看了《偷書賊》這本書!


2014-2-10 14:12 sinta
《偷書賊》(The Book Thief) 糟糕!我看了《偷書賊》這本書!

跟紅頂白是我的個性,《偷書賊》當年是名著,當然趕買了中文譯本。誰知竟然沒看,後來失了蹤。如今電影上映,我竟然走去買了電影書衣版中譯,而且還未看完結局已進戲院看了電影版。我這麼白癡也明白這是兩個不同的媒體,很難不在觀看時拿來互相比較。這是最老土的影評。
但,我還是逃不了。看了電影後第一個感覺是導演拜恩伯斯禾(Brian Percival)比原作者Markus Zusak還要仁慈。最明顯的女主角蘇菲莉莉莎(Sophie Nelisse)飾演的小女孩莉賽爾(Liesel Meminger)在歲數上差不多,卻比原著肥胖和溫和。雖然仍然有打架的場面,卻沒有原著那種孩童的無知和倔強。這個改變我想是第一:電影需要減少故事的複雜程度;第二是導演更着重在透過這個故事,講述的人性比原著更加偏向於善,不像Markus Zusak那麼在善良的心中,有着強力的控訴。對人性之惡的描寫,電影是比較淡。於是電影版更簡單,更充滿了愛意,更着重人性善的方面,也更能治療觀眾的心靈創傷或迷惘。
以死神來作為敍事的角度,是讓我們人到底是會死亡的,而很奇怪的是這種明知自己會死亡的生物,會做出同時是自私的惡,為他人犧牲的善。作者不是提出解答,而是在向我們人類發問。
電影在市長夫人家中的書房內,讓蘇菲莉莉莎的手指不斷地在書脊劃過的時間如果更長一點,便有原著那種文化在毀滅中掙扎的味道。對書本的喜愛描寫還是原著更精采深入。
電影版卻令死了弟弟的,成為他人養女的莉賽爾處境較為美好,在收藏逃難的猶太青年賓史歷沙(Ben Schnetzer)事件中,更有家庭的親和力,父親、母親、女兒和逃難的青年之間,都用了一條柔軟而閃着微光的愛的絲線串起來。真是很感人,有時覺得太過感人了,對於希特拉及其手下作為惡的反映便相對減弱了。也因此電影不那麼沉重,而變得更美麗更感人更舒適。至於最後飛機的來襲,電影顯然因佔了影像的優勢,而更顯得荒謬,宿命的味道更為濃烈。


[img]http://static.apple.nextmedia.com/images/apple-photos/apple/20140210/large/10ee1p1aaa.jpg[/img]


來源:蘋果日報網站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